2005年7月27日,星期三(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十四版:民生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爸妈出马挑媳妇选女婿
相亲场面很火爆 防范意识需加强
见习记者 慕容梦漪/文 陈立波/摄

  7月23日是个晴朗的周六,一大早,杭州万松书院便迎来了许多特殊的“游客”。他们大多五六十岁,穿着体面,一见面就忙着攀谈,还不时掏出小本子记着什么。问他们来干吗?答案都一样——“来替孩子相亲的!”
    
  相亲现场气氛火爆
    上午8点多,记者来到万松书院。书院门口聚集了两三百人,书院里的活动区品字形牌坊和泮池附近,更是聚集了数以千计的人群。为方便家长们“搜索”,主办方按年龄将活动区域划分成适龄区和大龄区。活动区域一侧设有服务台,参加者可在此自愿领取“万松书院相亲角交流登记表”登记。在服务台还可领取蓝牌和红牌,用以标示性别(男方为蓝牌,女方为红牌)。门口和活动区域设有多个提示牌,写着活动的基本规则,并且提醒参加者“必须提高警惕,保管好自己的个人财物,注意安全”。
    孟阿姨长得挺漂亮,加上精心打扮过,往人群里一站,马上就有三五个人围了过来,问这问那。孟阿姨一边从包里掏东西,一边说:“我那个宝贝女儿,名牌大学硕士,有份不错的工作。女儿很文静,到现在快27了,还没找男朋友。她倒不急,我急啊!年纪再长对象就难找了!我女儿年年都得奖学金的,喏,证书都在这儿!”她随手拿出一叠证书。“你小孩很聪明嘛!”“身高多少?我有个儿子的!”几分钟后,孟阿姨的本子上就记了好几个电话号码。“女儿还不知道我出来给她相亲呢!回家给她说说,接下去也要看他们自己有没有缘了!”
    家境殷实的陈老伯是从报上看到相亲角的消息,一大早带着老伴从上海开车赶过来的。“上海离杭州算近的,为了儿子的婚姻大事,累一点没关系。”因为走得匆忙,他没有带任何资料。但这似乎并没有影响陈老伯开展“工作”,几个女方家长一听他们儿子条件确实好,都很爽快地交换了电话号码。
    
    相亲属于公益活动
    “万松书院相亲角”的活动开始于今年6月18日,经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景区公安分局审批,由杭州景荣旅游文化咨询服务事务所、杭州温馨家庭服务社、万松书院共同发起,活动时间是每周六的7点到11点。“来的人是越来越多了。”万松书院外联部主任陈建农看着书院内忙碌而兴奋的相亲人群,笑得很欣慰,“第一次活动只来了两三百人,后来一次比一次多,今天来的人都有2000多了。”
    据陈主任介绍,活动除了收取正常的10元门票,不再另收任何费用,是一个公益性的免费活动。而大部分参加活动的是本地市民,使用公园IC卡入内,书院门票收入并不多。陈主任表示,万松书院组织这个活动主要还是为了品牌宣传的需要,“现在可是眼球经济,知名度高了,品牌打响了,才能推动经济收益”。
    
    包办婚姻?诈骗温床?
    万松书院相亲活动巧妙地把参加活动的人群由相亲者自己换成了家长,本人相亲时会有的怯场等不利因素,在家长这里不再存在。这些急着想找个好媳妇好女婿的家长活跃地互相询问、试探,甚至热情“推销”。有人担心与“梁祝”爱情悲剧颇有渊源的万松书院会酝酿出新世纪的包办婚姻悲剧,就现在看来,基本上没有悲剧产生的土壤。参与活动的家长在这点上的意见很一致:关键还要孩子自己谈得来。“我们又不是封建家长,孩子的幸福才是最重要的。”
    逛了一个多小时,期间,为了测试一下来相亲的人是否有警惕性,记者给自己和杜撰的哥哥也相了一回亲。一看那边有一堆人围着个漂亮姑娘,记者也挤了进去。
    “姑娘你是自己找吗?”一看又来了姑娘,蓝牌家长们七嘴八舌地开始抢了。“小姑娘勇敢的,留个电话吧,留个电话没有关系的,今后你们自己见个面谈一谈,谈得来顶好,谈不来也不打紧的。”“这是我儿子的照片,你看,很帅的,收入也很好,在中国电信。”“我们家有两套房子……”因为“心中有鬼”,记者没有给这些热情的家长留电话。接着,记者报出了“哥哥”的条件:“我哥哥是浙大博士,生物工程专业,身高一米八,明年就毕业了,人很聪明的。家里条件也不错。”一个姑娘一听,笑着说:“我也是浙大的,硕士毕业,刚工作一年。你哥哥电话多少?要不我的电话给你好了。”如此轻松就要来了电话号码,倒让记者愣住了。
    记者发现,虽然有些家长带了证件来,但大部分家长只带了照片。找人选时也很少有人要求看对方的身份证、户口本等证件。只要谈得合拍,基本上都会互留电话号码。问及他们有没有想过可能会遇上骗子,大部分人表示没有想过。“看样子都是很诚恳的,难道爸妈也会有假冒的?”对于记者的担心,很多人不以为然,“今后还要交往的,交往过程中可以再核实。”
    虽然主办方已尽力规范这项活动,确保活动安全有序地进行,但还是不可能保证每个人提供的资料完全真实可靠。从进入书院大门,到服务台领证,没有任何的身份核实手续。整个活动就像一个大型的婚姻自选商场,但不需要先“验货”。用陈主任的话说:“我们总不可能一个一个查证过去,我们也没有这个权力。”然而,参加活动的家长普遍警惕性不高。现在,因为个人资料泄漏而引发的麻烦频频出现。家长在把儿女信息给别人的同时,是否想到可能会给他们带来麻烦?对方提供的信息,家长也照单全收,万一出现诈骗行为,相
    亲不成不说,还可能受到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打击。我们希望参加活动的人能够多个心眼,在没确认对方身份之前,不要轻易把自身的资料拱手拿出,以杜绝不法分子混杂其中冒充家长骗财骗色;更希望活动参与者相互间高度信任的传统能得以保留,让社会多一份真诚与信任。